《公诉实战技巧》——公诉人、刑事律师推荐书

邱文峰律师按:作为在惠州市惠阳区、大亚湾区公安办理大量刑事案件的律师,常常和惠阳区、大亚湾区的公安、检察院、法院人员打交道。感觉现在的办案人员的法律素养越来越高。在法律博客看到一本书的书评,感觉不错,特网购了一本。二天就读完了。感觉到作者在法学和人文方面情怀。
我觉得,这本书,可作为检察官(公诉人)的推荐书面,作为律师朋友的,也可以看看。
 
《公诉实战技巧》
作者:熊红文
出版社:中国检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08
ISBN:9787801857859
版次:1 页数:334 
注:有最新修订本
 
     《检察业务技能丛书:公诉实战技巧》是从事公诉工作的优秀检察官十年工作经验的总结,文字平实,论理透彻,观点新颖,见解独到,资料丰富,内容翔实,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操作性和指导性。主要介绍了公诉实践中检察人员应该掌握的方法和技巧,从庭审准备到庭审公诉,从司法实践到文书制作,内容全面,逻辑清晰,思想深刻,体现作者扎实的检察业务功底和对公诉业务的热爱。《检察业务技能丛书:公诉实战技巧》不仅是指导检察官公诉工作的宝典,更体现了我国现阶段检察官的业务素质和理论水平。
     附二书评:
 
           读《公诉实战技巧》感悟
                     作者:岳永直
     “宝剑锋自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这是我读完《公诉实战技巧》一书后,对作者学习和工作态度的颇为感慨。
   2005年7月份,通过公务员考试,我被分配到下野地垦区人民检察院,在反贪局工作。2008年年初,我从反贪局调整到了公诉科。对于这一调整,我是既激动又担心,激动的是我终于能够办理公诉案件了,担心的是办理的案件能否经得起实践和历史的检验。刚到公诉科,我就被理论和实践的反差困惑着。过了一段时间,科室给每位检察员配备了一本《公诉实战技巧》。
拿到这本书后,我首先将序言和目录认真地看了一遍,了解了文章的主题脉络。之后,我仔细读完了全书,发现这本书不同于一般的纯理论的书,而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用浅显易懂的语言把问题讲解到位的一本书。我被作者那种对理论问题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对实践问题细致敏锐的洞察能力所折服。可以说,《公诉实战技巧》就像一座灯塔,给我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它也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让我懂得如何去思考问题,如何去解决问题。
  此书内容丰富,有庭前审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有庭审公诉过程中碰到的困难,还有平时在公诉过程中以及庭审之外的辩论等项目,涉及我们公诉工作的方方面面,贴近实际,对我学习有极大的指导作用,从中受益匪浅。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书中对有些问题的解读和以案说法使我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对我很快适应公诉工作的要求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
  我认为此书的作者能够能将检察理论与工作实际很好地结合起来,能用检察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工作,又在工作中不断地充实理论。一是作者积极参加检察实践。实践是理论的唯一源泉,只有深入实际、深入检察工作第一线,才能发现新情况、新问题,写出主题突出、观点新颖的文章。脱离实践的苦思冥想所写出的文章必然是空中楼阁,没有指导作用,即使发表了也没什么意义。
二是作者勤于思考、善于动脑。进行检察理论研究,检察实践只是前提,还必须要经常动笔撰写文章,在写作的过程中,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辩证法,提高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提炼主题、突出主题的功夫。有人说,人的能力包括才学识三个方面,才是战斗队,学是后勤部,识是指挥部,认识能力在能力中居于核心地位。要提高认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没有捷径可走,这种洞察力必须在实践的基础上,勤于研究和思考才能提高。善于用深刻的思考去研究问题,用精到的分析去解剖问题,用充分的论据去证明问题,用缜密的说理去论证问题。正是因为作者这种注重把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用理性分析案例,用理论成果指导工作,因而提高了判断分析能力,提高了办案水平。
所以,作者因为有着较强的调研能力和专业知识,而能够承办各种复杂的案件,担负各种重要的工作,成为工作骨干、办案能手和专家。例如作者成功主诉了江西省上饶地区地委书记王兴豹受贿案、新余市委原副书记钟宜彩贪污案、南昌市委组织部原副部长胡自华受贿案、南昌市洪城大市场农业银行特大抢劫案等一批在全国、全省范围有重大影响的大要案,取得了很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树立了检察机关的良好形象,展示了公诉人的雄辩风采。
  作者将庭前证据审查的重点、难点都列举出来,指出了审查问题和分析问题的捷径,以及针对不同对象采取不同的解决对策,拓宽了我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视角;作者将庭审中应注意的问题、不认罪案件庭审讯问的技巧,用个案庭审讯问来加以阐述和评析,并引用了一些真实的案例来印证观点,坚定了我用实践充实理论的信心;
  作者将公诉意见入情入理地分析说明,并提出了公诉意见的改革,表达了自己独到的见解,转变了我研究、分析问题的思维模式;
  作者将公诉辩论技巧单独列为一编,说明了辩论技巧的重要性,提出平时应加强对辩论技巧的训练和应用,并总结了一些辩论的实用技巧,加深了我对公诉人雄辩风采的认识。
  此书几乎把公诉工作的全过程都罗列下来,逐一论述,并且在论述的过程中,指出了公诉实务的关键点和难点,提示办案中的注意事项,力求解决公诉人办案中的实际问题,避免了纯粹的理论研究;另外,在阐释办理案件的经验、技巧和方法的同时,引用了大量的现实案例、优秀公诉文书、公诉预案和精彩的公诉意见等资料,足见作者的理论功底之深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之到位。没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做支撑,没有在实践中总结、积累经验,是不可能完成此项工作的。
  读完这本书,对我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影响深远:一是要加强理论学习,包括政治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学习,用全局性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用理论武装头脑,不断更新知识体系,拓宽知识层面,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二是要在实践中锻炼充实自己,积累工作经验,将所学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融会贯通。俗话说的好“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充实理论”;三是经常参加各种辩论赛、知识竞赛以及优秀公诉人比赛,不断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和业务技能。只有不断在工作中学习、思考、总结,才能使工作质量再上新台阶。
 
        
             公诉乃仁术:读熊红文“三部曲”有感(转)
                         作者:喻宙翔
接触到熊红文主任第一本著作《公诉实战技巧》,是在2009年全市公诉业务培训期间,对于一个刚涉及公诉领域的年轻人来说,该本书犹如一盏指路明灯在业务办理上给予我很大帮助。
熊主任的第二本著作《死刑密码》,我是在2010年国庆节回乡的火车上读完的,本以为会漫长而无聊的十个小时的旅程,却因《死刑密码》而变得不同,一个个死刑犯悲凉的故事让我顾不得对面旅客的诧异目光,时而眼眶湿润,时而仰天长叹,时而掩卷沉思。当踏上故土时,我感到的不是回家的喜悦,而是死刑带给我那种挥之不去的压抑与沉重。
个人期盼已久的第三部著作《优秀公诉人是怎么炼成的》,为近期在淘宝网购入,读后感慨良多,不少困扰我的疑惑在书中找到了答案。从办案的基本技巧到对死刑的反思,从对死刑的反思到对整个公诉理念的思索,三本著作都贯彻了“公诉乃仁术”的理念,这也是我从这三本书中得到的最大收获.
2008年我从学校毕业,进入青云谱区人民检察院,有幸成为了一名公诉人。尚显稚嫩的年龄、单纯的人生经历,让我在面对被害人时总会不由心生怜悯,并转加为对犯罪嫌疑人的憎恶。每一次的庭审,我都将把被告人、辩护人驳斥得哑口无言,让被告人得到法律的严惩作为目标。而直到一起未成年人盗窃案件的办理,我开始对自己的执法理念有了反思。
犯罪嫌疑人是一名父母离异多年的女孩,当在提审中,她说到父母早已将她抛弃,没人管也没人需要她时,语气既冷漠又凄凉,这种场景使得我的心一阵刺痛。十七岁,本是被父母呵护、无忧无虑的年纪,而此刻的她却呆在看守所内接受我的讯问。在后来的庭审中,这个女孩的父母没有到场,只有她年近七旬的奶奶颤颤巍巍地坐在台下不断地抹眼泪。
在被告人有过劣迹的情况下,我多次向法庭求情对其减轻处罚,当我对站在被告席上的女孩说到至少你的奶奶还没有放弃你,你就不应该放弃自己的时候,这个曾经冷漠的女孩回头望着坐在台下白发苍苍的奶奶嚎啕大哭起来,并哭着喊道:我错了,我一定会改。
那时,我发现并非所有的被告人都是我认为的那样一味的可憎,他们的背后也有可怜可悲之处,而作为一名合格的公诉人要做的不仅是指控犯罪,让被告人得到司法人文的关怀同样重要。
《公诉实战技巧》中所谈到的“公诉乃仁术”,让我的心灵被深深的触动。人不能选择出身,恶劣的生存条件并非被告人走上犯罪道路的必然原因,但你就能否认他是社会的牺牲品吗?反应敏锐、言辞犀利的公诉人绝不在少数,但能坚持站在被告人的角度去给予其关怀和帮助的能有多少呢?被害人有公诉机关在维护他的权利,而被告人的权利是否也得到了应有的尊重?
“公诉乃仁术”这种精神在《死刑密码》中同样得到充分的传达和体现。《死刑密码》记录了十个死刑犯的个案,这十个死刑犯恰好是不同类型的死刑案件的十个典型代表。他们中间,有年迈的老人,有正值青春的大学生;有行刑前向母亲照片磕头的孝子,有因家庭贫困而抢劫的父亲;有悔不当初却无法挽回的冲动型罪犯,也有面对死刑亦不悔改的罪犯。作为一名刑法专业的学生,所接受的教育没有改变我对死刑犯本能的仇视,但《死刑密码》做到了。
书中一个个鲜活而又逝去的生命,让我从高高在上的公诉席上走了下来,跨过了看似仅仅十余米却又遥远的距离,走近被告席用心去感受了死刑犯的喜怒哀乐。当读到书中描写63岁的赵大同因被儿媳虐待,重伤儿媳而被执行死刑时,我对赵大同感到深深地同情,当看到书中描写主审法官孙庭长眼中饱含的泪水,我为孙庭长的铁血柔情所感动。
我发现,原来我只看到了被害人家属的悲愤,却没看到死刑犯及其家人的凄凉;只看到了死刑犯的暴虐,却没看到被害人自身的过错;只看到了犯罪的危害性,却没看到死刑犯也是社会的牺牲品。
《死刑密码》不仅仅在死刑存废问题上发人深省,更让熟稔法律却不谙世事的年轻检察官们进行了一次荡涤心灵的洗礼。
《优秀公诉人是怎么炼成的》所提出的“痛恨罪恶但不痛恨罪人”的观点更是对“公诉乃仁术”这一理念的继承和升华。宽恕那些不容宽恕的犯罪人,在现阶段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做到的,但起码应成为每一名贯彻“宽严相济”执法原则的公诉人不懈的追求。在提审犯罪嫌疑人时,我们是否做到了在态度上给予其尊重?在审查案件时,我们是否充分考虑到犯罪嫌疑人罪轻证据?在庭审时,我们是否保障了被告人的辩护权得到了充分行使而不去打断?熊主任在《优秀公诉人是怎么炼成的》这本书中,结合其十余年公诉的经验和感悟,娓娓道来什么是一名优秀的公诉人,又该怎么去做一名优秀的公诉人!
很庆幸,能在工作的起步阶段,读到熊主任的“三部曲”,因为它们,改变了我对罪犯的仇视态度,更改变了我的执法理念。“永远别让你的技巧胜过你的品德”,不管以后将奋斗在什么岗位,“公诉乃仁术”的理念都将伴随我的一生!
 

您可能 感兴趣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