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亚湾区人民法院邀调解员队伍成果显著

为民守望解矛盾,多元化冰促和谐

大亚湾区人民法院有一支特殊的队伍,他们爱当“和事佬”,喜欢“管闲事”,不怕“麻烦”找上门,也。他们来自不同的行业,却在大亚湾法院“殊途同归”,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特邀调解员。今年12月6日,是这支队伍成立一周年的日子。这一年来,他们与人民调解工作相伴,接手了将近400宗案件,范围涉及了物业管理、民间借贷、商品房预售等关乎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于有调解意愿的当事人,调解成功率达到了98%以上。费尽心思说尽好话,平息干戈不厌其烦。这是他们日常工作的缩影,也是大亚湾区法院积极探索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见证。

案多人少矛盾凸显,特邀调解员应运而生

近几年,大亚湾区法院的民事案件数量激增,截至今年11月底,法官人均收案数达到了355件,案多人少的矛盾日益突出。为了提高司法质效,给审判工作做“减法”,去年12月,一支特殊的队伍——特邀调解员队应运而生。

经过严格的招聘、筛选和培训,最终进入到特邀调解员人才库的一共有12人,既有来自社区、街道等单位的专业人士,也有来自律师事务所的资深法律专家。精湛的专业知识、丰富的社会阅历和过硬的政治水平,令他们在调处案件、化解矛盾过程中,能充分发挥各自所长。2017年12月7日,这支队伍正式上岗第二天,特邀调解员陈新标就接到了一宗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纠纷案件。当时,温先生驾驶的车辆与欧阳先生驾驶的车辆发生交通事故,造成了杜女士停在路边的车辆损坏,但应负事故全部责任的温先生却弃车离开现场,这让杜女士将近9000元的修车费索赔无门,只好诉至法院。杜女士性格急躁,为了做通当事人的思想工作,陈新标结合双方的性格特点,耐心地言明利害、寓情于理,可谓是磨破了嘴皮子。最终温先生答应赔偿温女士的修车费,双方达成协议,握手言和。如果走正常的诉讼程序,这类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纠纷案件一般需要6个月以上方能解决,而特邀调解员仅用半天,便化解了这起纠纷。

这支特殊队伍发挥的积极作用,开始展露在公众面前,他们任重道远的调解生涯也由此开始。

合法是底线,群众满意是标准

号准脉,开对方,依法依规办事,把群众满意作为衡量和检验工作的标准,这是立案庭庭长刘廷辉为自己定下的原则,也是他对整个特邀调解员队伍的要求和期盼。

作为一名从事审判工作三十年的法官,实战经验丰富的刘庭长深谙法律规定,对于当事人提出的诉求哪些是合理的,哪些应该得到支持,他都心里有数。在这里,他是案件诉求的把关人,是法律底线的坚守者。“当事人的任何诉求都应该建立在合法的基础上,不可逾越。”刘庭长一边整理着卷宗一边说。

事实上,探索建立具有大亚湾特色的职业化调解队伍和专业调解中心,一直以来都是大亚湾法院处理矛盾纠纷、积极参与社会治理的一项重要工作。为了让诉前联调工作更加规范化、专业化,今年以来,刘庭长一直在探索建立一套适用于大亚湾法院的特邀调解长效机制。他拿出一沓厚厚的资料,上面都是其他法院在这方面的相关制度和做法,他希望能够结合法院的工作实际,借鉴、吸收其他法院的先进经验和优秀做法,让调解工作程序更加完善和规范,为群众提供更加便捷和人性化的服务。

被误解是常态,耐心解释获信任

做调处工作,除了需要耐心,还需要忍耐。

陈新标是特邀调解队里的老大哥,在法院,大家都亲切地称他为“标叔”。这个年近六旬的退休军转干部,退休前在深圳市宝安区西乡劳动办从事劳动争议调解,对这份工作有着足够的热爱。问及他为何在退休后还到法院来当调解员,他说,“化解矛盾,是我的兴趣”。

对他们来说,调处工作中最伤脑筋的就是被误解。在骚扰电话、诈骗电话猖獗的今天,人们面对形形色色的陌生来电非常警觉,标叔的电话也常常被不明真相的当事人当做骚扰电话直接拒接,甚至还有不明就里的人在电话中说出难听的话。

取得当事人的信任,是调处工作艰难的第一步,也是关键一步。面对误解和质疑,标叔选择不厌其烦地向他们证明自己的身份:如果当事人不接电话,就给他们发短信;如果短信得不到回应,就尝试添加他们为微信好友。为了取得当事人的信任,标叔还给他们发自己的工作证照片,转发法院的新闻报道链接,以此来证明自己的调解员身份。

创新调处方式,巧用微信化坚冰

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他们紧跟着时代步伐,不断创新纠纷解决方式。“背靠背”在线化解矛盾的调处新方式,正是他们在互联网时代学到的新技能。在标叔展现的微信聊天列表里,满满当当都是案件当事人,有些人甚至素未谋面。“有时候连当事人的面都没见过,就调解成功了。”今年8月份,标叔就用微信成功调解了一起房屋买卖合同纠纷。当时双方当事人分隔两地,为了免去了他们的奔波之劳,标叔就在微信分别与当事人取得联系,线上“远程”促当事人冰释前嫌,获得了当事人的一致肯定和好评。

这样的事例并不在少数,为了化解矛盾,他们总会想方设法:曾在深夜十一点还坚持与当事人沟通;曾经倒贴过钱给当事人;也经常为一些矛盾“根深蒂固”的案件,亲自上门做调解工作,调解时间长达数月。但在他们看来,这些辛苦与当事人的和睦比起来,是微不足道的。

团队协作,发挥所长,寻求利益平衡点

与其它拥有多年调处经验、专业知识的调解员不同,来自企业的特邀调解员蔡贤辉是个“行外人”。来到法院之后,他才发现实际工作与他之前的想象有着天壤之别,“没来以前,我还以为这是一份简单的工作,学一学就会了”

万事开头难,重重困难并没有使蔡贤辉打退堂鼓。向团队里的队友学习请教,是他尽快上手工作的重要诀窍之一。“团队里有很多擅长调解的前辈和资深专家,我就向他们学习。”于是,边学习边调解,“现学现卖”就成为了蔡贤辉的工作日常。团队合作,取长补短,是提高调解成功率的重要手段。作为本地人,蔡贤辉会说一口流利的客家话,熟悉当地风土人情,这让他在调解案件时,更能够快速找到切入点,直击要害。

加入特邀调解员队伍已一年有余,蔡贤辉也慢慢摸索、总结出了一些调处工作的小窍门,“了解真相,找准矛盾根源,取得双方利益平衡点”。如今,他已能够独当一面,接手的100多宗案件中,成功率达到了98%以上。纠纷调解多了,自然就成了专家,而更专业的调解,让调解的能级大幅提升。这也就成了一个良性循环,让专业调解效率更高。

编后话:

“蜗居”在法院二楼的诉前联调工作室,其实只是一间不到30㎡的房间,摆放着几张简单的桌子和椅子,墙上挂着诉前联调的相关工作流程图和受理范围图。桌子上一本厚厚的诉前联调案件登记本,详细记载了每一宗调解案件的基本情况。每一个案件都不同,但都有一个共性:在特邀调解员的耐心调解下,一些濒临破碎的家庭重新拾起亲情;在特邀调解员的真诚帮助下,一些误解的眼神流出感激的泪花。每一个特邀调解员也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和信念:把民商事案件化解在诉前,提高司法质效,减少群众诉累,化解社会矛盾。

无惧家长里短,明辨是是非非,特邀调解员用心拿捏着情与法的平衡点。标叔说,他还要继续把这份工作做下去。

您可能 感兴趣